金智股配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群之一,现代化进路应以网络化融合发展为核心,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网络体系,强化区域间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群
7月14日至15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级城市群的代表,网络化融合发展是其现代化进路的鲜明特征。深刻把握这一特征,对于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以及探索中国特色城市群现代化新路子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软硬联通”加速融合发展
大湾区城市群通过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分工合作、协同创新、内外开放与社会的深度联动金智股配,形成了网络化融合发展的鲜明特征,在区域协同与全球竞争力提升上取得显著成效。
“轨道上的湾区”实现时空压缩与要素高效流动。粤港澳大湾区以“硬联通”为核心骨架,以多层次交通网络推动区域从地理空间的物理连接迈向发展要素的高效融通,形成“一小时生活圈”与“全球通达网”的双向联动格局。从广深港高铁织就“人字形”综合运输网络,到“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与港珠澳大桥联动,再到全球通达网络内外衔接,支撑“新三样”出口增长,“轨道上的大湾区”从蓝图变为实景,正是交通网络融合的生动体现。
“双核驱动+多点协同”格局释放产业链乘数效应。“双核驱动+多点协同”的产业分工格局,让大湾区形成全球罕见的产业协同生态。在深圳、广州双核网络辐射下,珠三角九市深度嵌入湾区产业融合网络协同发展。比如,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与深圳网络联动共建产业高地,惠州依托大型石化项目成为石化产业网络的关键节点,中山推动数字化转型在智能家电等领域形成特色产业网络集群。9个超万亿级战略性产业集群以“研发在深广、制造在珠中惠、服务在港澳”的网络化协作模式提升全链条价值。2024年大湾区GDP达14.79万亿元,从“地理集群”向“功能网络”深度融合升级。
“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实现创新要素融合。大湾区以“软联通”破解跨境创新分割,构建“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形成“香港研发—深圳转化—全球市场”网络协同范式,释放强劲创新动能。基础研究层面,大科学装置与联合实验室构成创新网络节点。中国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等“国之重器”向港澳开放,34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落地。技术转化环节,要素流动网络加速成果落地。例如,河套合作区作为创新网络枢纽实现科研资金跨境流动。产业应用端,创新生态网络激活市场价值。7.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创新集群网络,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崛起。制度创新为网络融合保驾护航。人才签注、“港车北上”年通关超100万辆次打通协同脉络。
打造“战略支点”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联动下,大湾区成为联通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与全球网络的核心枢纽,彰显出强劲的资源配置效能。在吸引全球资源方面,2024年全球招商大会签约项目1933个、总额达2.26万亿元,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跨国企业深耕布局,大亚湾研发中心等高水平外资机构落地,外资研发投入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网络节点。制度型开放网络持续突破,“跨境理财通”“港澳药械通”等政策落地,沪深港通年成交额创新高;横琴封关运行后澳资企业超7000家,前海、南沙试点放宽市场准入,“湾区标准”扩展推动规则网络衔接。同时,大湾区企业以“本土研发+海外布局”拓展全球市场,例如传音、广汽埃安等构建跨国网络。
民生服务网络推动湾区全域联动。大湾区的民生融合在社会网络视角下呈现显著的网络化发展特征金智股配,中心度与凝聚子群的协同作用,强化网络层级。香港、深圳、广州凭借国际金融、科创、医疗等核心资源成为网络枢纽:香港国际机场辐射珠海、澳门,深圳前海推出“港企贷”等金融创新政策,以资金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中小城市则在特色承接中形成子群联动,如中山与深圳建立医保“点对点”定点医疗机构,形成医疗协作凝聚子群。“核心引领—子群联动”格局发挥了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又激活了中小城市的民生服务能力。行政壁垒的弱化进一步优化了网络结构。“湾区标准”总数已达235项,跨境理财通、人才签注等政策促进要素自由流动。
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网络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群之一,未来应以网络化融合发展为核心,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网络体系,强化区域间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群。
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是城市群网络化融合发展的物理基础。大湾区依托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黄茅海大桥等超级工程,做好粤港澳三地轨道交通的对接,形成“轴带支撑、极轴放射”的多层次铁路网络,加快“轨道上的大湾区”的构建,夯实要素流动“硬联通”骨架。预计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铁路运营及在建里程将超4700公里,但跨城通勤效率仍有提升空间。未来应重点推进广深港高铁西延线、深珠城际等项目,实现核心城市间30分钟直达。同时,优化港口群分工,强化香港国际航运中心与深圳、广州港的协同,形成“香港—深圳—广州”组合港模式,提升国际物流枢纽能级。
产业分工网络是城市群网络化融合的经济纽带。全球价值链创新溢出效应在区域协同中具有乘数效应,代工关系的创新溢出的强度比买供关系高。大湾区需推动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制造化双向融合,深化全球价值链认同。例如,佛山家电产业可通过引入香港设计团队,提高产品溢价率。又如,依托东莞电子信息、珠海生物医药等特色集群,构建“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的跨区域产业链。
打造全链条创新生态。协同创新网络是城市群网络化融合的核心动能。在城市网络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方面,节点的主效应中工业化水平和教育支出有明显的促进发展作用。大湾区需强化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广州南沙科学城等平台建设,推动“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贯通。目前,香港高校科研成果在大湾区转化率在逐年提高,深港合作也在不断深化。未来应进一步扩大“联合政策包”覆盖范围,实现科研资金跨境流动负面清单管理,吸引更多国际科研机构入驻。
强化“双循环”战略支点。内外开放网络是城市群网络化融合的战略依托。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研究表明,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可使区域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大湾区需发挥香港自由港优势,扩大“跨境理财通”额度,推动深港通日均成交额增长。同时,依托横琴、前海等合作区,探索“分线管理”“跨境数据流动白名单”等制度创新,如横琴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凭借“澳门研发+横琴转化”模式推动出口的发展。此外,应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产能合作,保障中欧班列“欧洲电商快线”顺利运行,支撑跨境电商出口增长。
强化城市群网络间的深度协同联动。深港深度融合以制度突破为核心,聚焦河套合作区“一河两岸”统一规划,建立跨境科研伦理审查互认机制,打破创新要素流动壁垒;资本市场层面可探索“跨境ETF通”,强化金融与科创的联动效应。粤澳深度合作以横琴合作区为主要载体,全面落地“分线管理”政策,以税制协同、要素互通的方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同时推动民生服务一体化,实现琴澳产业联动与社会融合相互促进。珠江口东西岸融合发展需要优化产业分工布局,促进创新资源与产业基础的精准对接。此外,还应强化对环湾区的辐射带动,形成大湾区城市群发展共同体,以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资源的共享将湾区动能传导至更广阔区域,形成“核心引领、圈层联动”的发展格局。
作者:谢宝剑
作者系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授金智股配
国汇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